寻根龙山黑陶

龙山黑陶寻根龙山黑陶

2022年元月15日于长清 张立勇

初识黑陶,是在去年春天,去了一趟齐河黑陶体验馆。齐河黑陶艺术当代传人刘旋子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蛋壳黑陶杯”,深深地为中国古人创造的奇迹所震撼。

去年11月份某休息日,来到章丘先后参观了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和华龙山黑陶侨城欢乐荟,再次观瞻了“蛋壳黑陶杯”等国家宝藏,观看了“小黑”寻根演绎节目,进一步领略了古老的黑陶文化艺术风采。

最早发现的黑陶文化遗存

城子崖遗址是山东省最早发掘的考古遗址,因最早发现黑陶文化遗存而闻名于世。龙山黑陶该遗址地处章丘龙山镇,是距今约4600—4000年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而龙山文化的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黑陶艺术,一个是鸟图腾。

进入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导游带领我们首先穿过了千年历史长廊。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近现代社会,千万年中华文明史浓缩在我们脚下百余米的距离之中,真可谓一步跨千年。我们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一边观瞻着展厅内的一件件陶器文物,与它们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在这些文物中,大多是用碎片复原的,有陶釜、陶豆、陶鬲,有储存龙山黑陶粮食的黑瓮,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还有一件汉代的红陶“存钱罐”:扑满。

当然,除了红陶器、彩陶器、黑陶器外,最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再次见到了黑陶艺术极品“蛋壳黑陶杯”。它静静地伫立在专制的玻璃展柜中,默默地向游人们“诉说”着它的五千年历史和登峰造极的艺术辉煌。在五千年之前,它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我甚至有些怀疑,它是不是外星人的作品——就像古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它身上有着太多的谜团需要破解。展厅中有一个复古场景专门描述了制陶工艺过程,另外还展示了先民们居住的号称“龙山黑陶齐鲁第一村”的人工环壕聚落和墓葬结构。

出馆后,迎面是一具放大的鸟型三角器皿:陶鬶,这体现了先民们的鸟图腾意识。这大概源于古人对太阳的崇拜,鸟会在高空中无拘无束地飞持强列翔,先民们觉得它们是离太阳最近的动物,也能够尽快地木心措躲避风险。对鸟的图腾,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由、对阳光、对远离危险的渴求。制陶离不开窑火,在馆旁边的体验区,我们还体验了一把如何钻木取火,遗憾的是只是冒了青烟而没茫脱有取火成功。

美轮美奂的国家宝藏展示

下午,我们又来到华侨城欢乐荟。该城坐落于章丘区绣源河畔,融合自然美景与人文体验于一体,设有文化体验中心、科技体验中心、家庭娱乐中心、潮流运动中心、青少年教育中心等,是一处创想休闲度假美好新生活的好去处。

我们首先欣赏了多媒体数字交互技术演示的国家宝藏体验馆。这是华侨城集团依托在文化旅游领域的深厚积淀,高标准谋划、高水平起步、高质量推进,与央视重磅文博探索综艺《国家宝藏》节目合作,首次在国内落地的国家宝藏线下体验馆。以讲述国宝背后的中华文化之魂,以实际行动“龙山黑陶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置身于序幕厅,伴随着解说员深沉厚重的讲解声,一件件国宝在大厅四周的屏幕上展示着、旋转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带着自豪和庄重的心情,我们又逐个参观了国宝展厅。其中,反映制陶艺术的有红陶、彩陶、黑陶等各种用途的陶器。从远古的黑陶,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的釉彩大瓶“瓷母”,陶瓷制作艺术达到了顶峰。该瓷器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反映了乾隆时期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水平。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马未都评价到:“将各色釉、龙山黑陶各类彩集于一身,为乾隆朝所独创。做出这么"矫情"的事情,一定是丰衣足食之后。……顶峰一定要有旗帜飘扬,"瓷母"就是这面飘扬的旗帜。”

不仅仅是陶瓷器,每个国宝文物后面都深藏着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另一展厅,我们欣赏了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与之相关的是汉代名将赵充国出兵讨南羌的历史故事。在面积不大的锦面上,除了绣有日月流云外,还绣有瑞兽(象征辟邪)、老虎(象征王)、孔雀(象征美丽)和仙鹤(象征长寿)。它于1995年出土于新疆的尼雅遗址(古精绝国),当年就龙山黑陶被列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现在,该件原物在新疆博物馆恒温、恒湿、无光源条件下永久珍藏。国家批准制作了两件复制品,一件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展览,一件陈列在新疆博物馆展览。

曲折动人的“小黑”寻根节目

下午三时,我们又观看了以黑陶出身故事为主题的现代拟人化演出:代表“蛋壳黑陶杯”的“小黑”寻根的灵魂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大约在1万年到7千~8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磨制石器捕渔、打猎生活的时代,就开始创龙山黑陶造了原始陶器。制造的方法有篮制、模制、手捏、圈泥和转盘等几种。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古人发明了制陶技术。学会制陶,对农业的发展与定居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黑陶,到商代的白陶、硬陶和釉陶,再到汉代近似瓷的釉陶,直到东汉末年,完成了从陶到瓷的过渡。从西晋的青瓷、唐代的三彩陶,到宋代的此砂陶;从明代的青花、五彩瓷器,到清代瓷器等等,都驰名中外、享誉世界。以至于在英文字典里,陶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古代中龙山黑陶国在世界上即享有了“陶瓷之国”的美称。

关于从陶到瓷的发展过程,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李家治指出:我国之所以能够由陶过渡到瓷,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在制瓷工艺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又逐步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在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窑炉的改进及烧成温度的提高、釉的发展和使用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中国陶瓷,发展最早,千变万化、精妙绝伦,体现了古人的高度智慧,技术达到世界最高峰。整个制陶过程,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完美结合:先是由“土”与“水”结合捏塑成形,而后置于窑“火”中烧制成形,成为其硬如“金”的器具,而这窑火则通过燃烧树枝“木”材而来。而这蛋壳黑陶艺术,正是那块峰顶上的仙人石和皇冠上的明珠,光耀千古,熠熠生辉!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控制面板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