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产品_龙山黑陶延续4600年前的传奇
1928年春天,龙山黑陶一名考古学者的奇遇注定成为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桩美事。88年后的今天,在章丘这片古老灿烂的文化沃土上延续着4600年前的传奇。
龙山被公认为中国考古圣地
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当时的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与当时已经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迥然不同。1930年春天,吴金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们组成考古队奔赴城子崖进行第一次发掘,发现了以“(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龙山黑陶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由此,城子崖遗址成为全国著名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和命名地。
以“黑陶”著称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误。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龙山文化的发现与发掘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科的诞生,城子崖遗址也由此成为公认的中国考古学诞生地及中国的考古圣地。
龙山文龙山黑陶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龙山文化自发现和发掘以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关注。尤其在龙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章丘市近年来加大了投资力度。
2012年10月-2013年9月,章丘市投入1800万元对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进行了改造提升,对原城子崖遗址博物馆进行加固、内外装修并重新进行陈列布展。2013年4月,章丘市委、市政府启动城子崖龙山文化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进入国家第二批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14年5月,章丘市正式启动龙山文化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并于当年8月20日前竣工,龙山黑陶为国际史学大会龙山文化卫星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城子崖遗址文化内涵,扩大遗址影响力,促进龙山文化的深入研究,2014年10月,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研究龙山文化的学术组织,也是国内首个专门研究特定史前文化的学术组织。
为进一步做好龙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14年,章丘市启动省级龙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活动,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积极开展以龙山文化、泉水文化、儒商文化、名士文化重点的非遗项目保护与开发,今年10月份将完成《龙山黑陶章丘龙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章丘黑陶文化产业逐步壮大
保护在发扬中得以传承,于是龙山黑陶大放异彩,88年后的今天,这里延续4600年前的传奇。龙山蛋壳黑陶被誉为龙山文化的巅峰之作,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是世界文化瑰宝。为继承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章丘市深入挖掘、积极创新,很好的继承了传统黑陶制作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龙山黑陶产业,使失传几千年的远古黑陶烧制技术得以重见天日。这期间,龙山黑陶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代表性传承人刘德功为了将失传了四千多年龙山黑陶制作工艺重现天日,他栖土枕窑,反复进行实验,先后六次翻建窑炉,上百次地改进火向、火道、调温墙,对升温频率进行反反复复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十年的甘于寂寞、苦苦探寻,刘德功最终获得了成功。他撰写的《论龙山黑陶的烧制技术》一文,发表在DM《超越》杂志上,为现代龙山黑陶的烧制提供了宝贵资料。
刘德功较好地传承与发展了龙山蛋壳陶艺术,而且创造性地把蛋壳陶技术与现代文龙山黑陶明艺术相融合,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时代特征的黑陶艺术作品。近几年间,刘德功黑陶艺术作品五次荣获国家“百花杯”“金凤凰”金奖,省部级金奖、银奖等。章丘黑陶制作传承人闵伟创作的三色母亲雕塑融入现代艺术,创作的黑妮系列获得首届中国黑陶艺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张国庆创作的蛋壳高足杯、吉祥八宝鼎、骄龙熏等精制大气、从传统黑陶艺术品制作转向实用陶器制作生产研发系列酒具、茶具、餐具等,并将实现系列生产走向市场。
可以说,近年来章丘市黑陶文化产业逐步壮大。目前,章龙山黑陶丘市共有黑陶研制、生产、销售企业58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2人,优秀非物质文化传承人8名,龙山黑陶制作技师125人,年产量达40余万件,占全国50%,主要产品有蛋壳陶仿古系列、影雕系列、高浮雕系列、镂空镂刻系列、黑陶彩绘系列等,章丘龙山黑陶成功申报为国内第一个艺术和工艺品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指定为十一届全运会、上海世博会、全国“十艺节”指定礼品。章丘市被国家版权局命名为“全国知识版权保护示范基地”,在黑陶产业中黑陶产品制作软刻工艺在全国是强项,几年来设计创新品种达5000多种,2015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