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事
听
黑
陶
的
关于
黑陶
精致之美
龙山黑陶掂之飘忽若无
敲之铮铮有声
黑陶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器壁极薄、漆黑光亮、器型规整、少饰纹缕”而著称,是原始社会后期陶器制作工艺最顶峰时期的产物。
黑陶文化可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孕育的一颗璀璨明珠。人类历史发展中最辉煌的篇章。被当今社会各界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的黑陶文化是影响早期中国思想内涵及文化体系形成的伟大因素,起着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黑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龙山黑陶是广泛性的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最早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的龙山镇,但分布范围很广,按区域大致可划分为:沿海地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中原地区,包括河南、山西等省;江浙地区,包括安徽、江苏、浙江。最典型的遗址在山东,除济南外,还有日照、潍坊、临沂等地。
黑陶所代表的龙山文化对于中华文化起源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龙山(黑陶)文化的发现彻底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而黑陶也以历史底蕴深厚和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构成了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壹
精
美
不
寙
舜
诚
制
陶
❈
❈
❈
发
现
及
起
源
1928年春天,龙山黑陶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先生在山东平陵城一带进行古迹调查时,发现了城子崖遗址。经过 1930年~1931年的两次发掘,确认了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存在,后来命名为“龙山文化”。这是继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之后,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发现。在此之后各地都发现了和龙山文化时代相当的,以灰陶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黑陶是黄河中游原始文化的代表作,广泛分布在陕、晋、豫、冀、鲁等地。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化遗存统称为“龙山文化”。
距今有4600龙山黑陶年历史的黑陶文化主要出现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华夏文明发祥地中国母亲河——黄河的中游。黑陶时期是连接“彩陶时期”(公元前2600年处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帝炎帝部落争霸时期)和“青铜器时期”(公元前2000年处于奴隶社会初期大禹治水至夏朝创立100年)的重要历史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的发展,也先后人展示了制陶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
贰
黑陶艺术美
诠释古老的文明
演绎土与火的融合美
黑陶,是一种无釉陶器,是在史前时代,先龙山黑陶民采用黄河或长江流域的胶质粘土以还原焰烧制工艺烧制而成的黑色陶器,烧制温度约800~1000℃左右,有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三种。其成型技术从初期的以泥片贴筑成型发展至泥条盘筑,再到轮制时期由慢轮成型向巅峰的快轮手拉坯成型。黑陶也从最初的粗糙发展到极其精美,以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为典型代表,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一个高峰,是中国古代大国工匠的光辉创造。
龙山黑陶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具有“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声如磬”等特点。(龙山黑陶黑陶中作为礼器的蛋壳陶系还具有“薄如纸”的独特艺术特点)。纹饰一般比较简单古朴,多是轮制过程中有意识处理的弦线纹,或镂空圆形,还有捏塑而成的鸟首形,主要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究其原因是龙山文化先民的“尚黑”传统审美观念。
东夷先民尚黑传统来源于原始图腾崇拜。东夷先民的最高图腾是凤鸟,有“少昊以鸟命官” 之说 (其实是用不同的鸟作各部落的图腾)。凤鸟这一优美形象是在龙山黑陶综合了多种鸟兽形象衍化出来的。在此之前,他们最原始的图腾是燕,称之为“玄燕”,把自己的部落称之为“玄夷”。灵动活泼,飘逸翩跹的燕鸟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人们在喜欢崇拜燕鸟形象的同时,也必然对燕鸟的颜色——黑色,产生了向往崇敬之情。
叁
构
思
巧
妙
精
湛
绝
伦
❈
❈
❈
❈
制
做
工
艺
黑陶制作工艺包括取土,浸泡,沥泥,揉泥,拉坯,晾坯,修坯,刻绘磨光,干坯,烧制十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严谨进行,不可疏漏。龙山黑陶的制作工艺,既继承了传统的拉坯成型、摩擦压光、烟熏烧制传统方法,又有注浆成型、贴塑结合、龙山黑陶渗碳烧制的新技术应用,再加上现代生产手段、设备的结合——球磨机处理原料、石膏模板批量制胎、电窑气窑烧成,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加快捷、装饰更加丰富、烧制更加科学,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便于产业化生产。现今龙山黑陶的生产多以黑陶艺人的家庭作坊形式进行个体经营,灿烂的黑陶文化也在每一位传统艺人手中代代相传。
黑陶——力与美的结晶
排版|小杨又饿liao
文字|Mr.C
封面|刘宗源
版头&插图|小杨 郭祉睿
本篇内容参考自《简述龙山黑陶》(田继宝)《文化龙山》(黄治修)
黑陶情报局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点击紫字关注我们
评论列表